過灣農業總經理樊浪生應省農科院水稻所及郎溪縣農業局邀請考察機收再生稻
10月16日,安徽過灣農業總經理樊浪生應省農科院水稻所及郎溪縣農業局邀請赴郎溪縣梅渚鎮考察機收再生稻。
“在種植中做文章,在生態上下功夫”。此次,在機收再生稻考察過程中,樊浪生總經理就“機收再生稻關鍵技術、種植規程、稻米品質、生態保護、推廣注意事項”等問題,向專家組一一咨詢,為過灣農業生態種植探索新模式,引進新技術。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父母教育孩子的俗話“你若有出息,割過的稻樁也會長谷子”,伴隨現代農業技術而生的再生稻,就是利用頭季稻收割后,稻樁上的腋芽發苗成穗再長一季,實現“讓割過的稻樁長谷子”。

“再生稻”其實并不是一個新鮮概念,在中國已有悠久的種植歷史,4世紀張湛的《養生要術》中就有記載。但歷史上,一直是將“再生稻”視為一種自生、自長,有則收無則丟的物質,并沒有將其列為正規的栽培技術加以研究。此外,由于過去農業育種技術欠發達,缺少優質抗倒伏的水稻品種,再生稻的發展腳步緩慢。
隨著國家科技興國的戰略實施,農業科技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經過多年的研發,專家攻克了“再生稻”難關,破譯了水稻“再生密碼”,育成了適宜作再生稻的品種,研究了再生稻種植的基本技術,使得再生稻產量提高,再生稻的種植推廣已經具備了條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再生稻栽培不需要重新播種、育秧、插秧,也不需要耕田耙地,在節省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優勢突出。除了上述所說的優點之外,再生稻還具有綠色、米質好的特點。

因為再生稻生長周期短,減少了農藥以及化肥用量,甚至可以不使用農藥,生產出來的稻米稱得上是“綠色大米”;再生稻利用頭季中稻莖桿上的腋芽,在充足的外部條件下,在不需要犁田、育秧、插秧的情況下,它成熟時間短,效益高,只要按技術規程操作,在較短時間內就可每畝增收稻谷150-200公斤,高的可達250-350公斤。

再生稻種植技術的推廣,除了明顯提升了產量幫助農民增收外,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意義也十分重大。正如過灣農業總經理樊浪生所說:“再生稻大有可為,再生稻具有一種兩收,經濟高效,增產增收,品質好,食味佳,綠色環保等諸多優點,效益前景廣闊”。